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

照片提供: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

             雪霸國家公園-台灣櫻花鉤吻鮭解說員/ 廖林彥櫻花鉤吻鮭也稱為鮭魚原是溫帶、洄游性魚類,在十萬年前冰河時期,因為氣候遽降,因此櫻花鉤吻鮭從日本海游到台灣附近生活,並進入到中部大甲溪流域繁衍,當冰河退去後,加上地殼變動,原來洄游至海裏的路線消失,失去降海功能,逐漸演化成陸封型鮭魚。雄魚生長速度普遍大於雌魚,一齡的雄魚體型大於16公分以上者,就有機會成為早熟雄魚,參與繁殖,比率約5%。二齡的鮭魚,約有90%比率會性成熟,參與繁殖後,約80%會面臨生殖死亡,20%繼續活存,亦就是繁殖之後不像其他鮭魚一樣,必然死亡,之後繼續存活至3齡,最大年齡是4齡。所以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活史是非常多樣且複雜,融合了洄游型櫻鮭有早熟雄魚的發生,跟日本淡水紅點鮭一樣在二齡大部份會成熟,又跟北海道山女鮭三齡成熟不同,而且最大不同是繁殖之後不必然死亡。
   
         台灣櫻花鉤吻鮭的歷史分佈,在大甲溪上游共有五條溪流曾經生活過,但目前還是有高山農業的開發和防砂壩的隔離,加上颱風的肆虐,使得棲地破碎化,生存仍然面臨極大壓力,放流亦不一定存活。所幸,在2009年至2010年放流至羅業尾溪後。2011年經調查,目前約有五百多尾,健康而且能夠自我繁衍的族群,並且能夠躲避颱風侵襲,成功建立了第一條衛星族群。

       本河道除了有淨化和觀賞用途之外,另外具有重大的生態功能,就是鮭魚的颱風避難所。亦就是當颱風來時,七家灣溪水量大又急,而且濁度高,避難魚道提供乾淨清澈的水質,能夠讓河道下游附近的鮭魚上溯至河道內避難,躲避颱風衝擊。

        七家灣溪右岸的蔬菜種植已經完全停止,僅剩的果樹亦必須遵從使用有機栽培,高山溪四座攔砂壩在2003年已經改善完畢,七家灣溪一號壩亦再2011年七月底完成,所以依據2007至2011年的七家彎溪野外族群數量調查,都在族群承載量的高峰四千尾左右,即使颱風洪水過後,族群數量稍減,但是當年年底的繁殖季節都會有新增族群補充上來。因此,已經完成保育第一階段,穩住七家灣溪基本族群數量和棲息地。目前要邁入第二階段,建立二個以上的衛星族群河段;羅業尾溪已經不須放流,經評定算是健康而且能夠自我繁衍,並能抵抗颱風侵襲。預訂2011年9月會去志樂溪放流,複製羅業尾溪成功經驗。台灣國寶魚 是亞熱帶地區發現鮭鱒科魚類的第一筆文獻記錄,當農委會將牠公告為一級瀕危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時,雪霸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育規劃就占了極重要的指標。 當然櫻花鉤吻鮭最迷人的,還是身上的橢圓形橫斑,在身體側面大約有八到十二個,一輩子都不會消失的黑色斑,只有在生殖期會變淡一點而已。另外這些像黑寶石的小斑點鑲在中間,外表看起來很古樸,但是又有一種原始的雅致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